□ 本报通讯员 李桓稼
“村(社区)标识标牌规范了,证明事项开具减少了,组织工作事务明晰了,基层干部工作负担减轻了。”这些发生在干部群众身边切切实实的变化,是壶关县提升基层治理质效的“缩影”。
基层是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何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壶关县围绕市委确定的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7个方面任务、51项具体举措,加强组织领导,主动为“车”减负,持续为“马”赋能,不断发挥党建引领力、释放基层战斗力、激发治理新活力。
为“车”减负 释放“基层战斗力”
走进壶关县城北社区,此前门廊上众多标牌不见了,只留下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居务监督委员会三块牌子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两个标识。
一块牌子代表一项职责任务,摘了多余牌,基层工作更明晰了。今年以来,城北社区严格按照“三牌两标识”标准,规范标识标牌,清理不规范标识标牌,清理不应出具证明事项22项,清理整合微信工作群2个,明确社区履行职责事项10项、配合政务服务事项24项,明晰了权责、划分了主次,让社区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居民。
从编制《壶关县“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壶关县乡镇岗位目录》到建立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从组织开展规范村(社区)机制牌子、证明事项等集中整治情况“回头看”到全面规范督查考核事项,壶关县“一盘棋”确保基层干部履职有据可循。今年以来,全县共取消不规范标牌403块,取消不应由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22项,通过摘牌子、明权责,切实减轻了基层负担,释放了干事活力。
为“马”赋能 提升治理执行力
“车”的负重轻了,“马”的步子才会越迈越大,但做“减法”减负的同时还要善做“加法”赋能,推动资源资金、人财物向基层倾斜,使基层有资源有资金为群众服务。
为保证基层力量,壶关县制定《壶关县干部借调管理办法》,着力保证基层干部队伍数量稳定、结构合理。围绕社区治理和小区党建短板弱项,在县城3个社区基础上,新增设2个社区,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35名,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书记,提高小区党支部书记补助标准,进一步充实优化社区力量,大大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配足基层资金保障是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壶关县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优先保障乡镇、村(社区)工作经费,统筹上级转移支付及本级预算安排资金,2024年预算共安排10个乡镇279个行政村5个社区工作经费4113万元。
为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壶关县积极推动服务重心下移、服务资源下沉,组织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工作,全县14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3600余名党员在社区报到,共同制定资源、需求、项目“三清单”,进一步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多元共治 激发治理新活力
“零工市场 暖心就业”宣传、“倡文明礼仪 促移风易俗”宣传……近日,壶关县举办了首届“文明实践 ‘集’我所需”文明集市活动,活动现场,2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500余名文明实践志愿者摆摊设点,以“集市”为媒,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份集志愿服务、政策宣传、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文明实践“组合套餐”,把有温度的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新就业群体连接千家万户,是助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壶关县积极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持续加大对新就业群体的关爱力度,全县100余名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亮明身份,到社区报到,引导他们结合本职工作积极参与平安创建、文明宣传、社区服务等工作,全县社区分别成立了新时代“先锋骑手”志愿服务队,参与代办代领、助老助残、爱心送考等志愿服务,让新就业群体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凝聚执法合力。在基层治理中,壶关县各乡镇聚焦建机制聚合力促共治,按照“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实现接诉即办、快速反应、合力应对。社区加强“警网融合”,民警、网格员两者协同配合,充分整合资源,打通基层治理“末梢神经”。
基层治理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多元共治新格局正在形成。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和群众就近办、自助办、随时办,壶关县规划设置12个“7×24小时”政务服务超市,目前已建成5个,对暂不具备配备集成式智能终端设备条件的乡镇,依托便民服务中心配备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等终端设备,实现了“7×24小时”政务服务超市100%全覆盖,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