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珍珍 通讯员 廉桂琴
条条道路干净整洁,排排房屋错落有致;健身广场上,老人锻炼身体,孩子追逐嬉戏,凉亭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冬日暖阳下,沁源县韩洪乡王璧村里一派和谐、幸福的景象。这是该村强化党建引领、推动乡村善治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王璧村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聚焦高效解决群众所急所盼,支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乡贤齐发力,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一项项惠民措施落实,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善治成果惠及村民。
基层治理提效能
“眼下,村子变美了,服务设施增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宋庆元对村里发生的新变化由衷地赞叹。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重在选好“领头雁”。王璧村突出党建引领,选好“领头雁”,选优配强党组织成员,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的优势和活力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和动力,一幅精管善治的乡村治理画卷徐徐展开。
把阵地建设作为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王璧村整合“线下+线上”资源,织密党员教育网络。在原有党员阵地基础上,村里整合修建了高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平台,设立了党员活动室、乡贤工作室、文化娱乐活动室、档案室,并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激活了党员“红细胞”。
与此同时,进一步拓宽党建园地,因地制宜增加时政新闻、科普信息、家风家规传承等板块,及时公布党员民主评议监督等工作情况,将党建园地打造成为集信息发布、“三务”公开、政策宣传、新风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想群众之所想,做群众之所盼。聚焦群众心中的“烦心事”“闹心事”,王璧村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自来水网管,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改造了电网线路,在全村主要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推进整村“亮化”工作;污水管网实现了户户通;组建了清洁员队伍,每天对村内大街小巷进行不间断清扫、对垃圾进行清运;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进行硬化,对村内非遗文物进行抢修维修……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了过去垃圾乱堆、污水乱排、街道电线杆乱画的“三乱”现象,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走在王璧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窗明几净的房屋,优美宜居的庭院……一幅和美乡村的画面尽收眼底。
因地制宜强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王璧村党支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资产、资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让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党员冲在产业一线、村民在产业链上增收。
“以前只能外出打工,现在乡亲们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挣,还能照顾家里。”王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波说。
原来,在利用村集体撂荒地发展黄花菜种植基础上,支村两委多方筹集资金80万元,利用废旧铁厂的闲置地块,建起10座大棚,发展香菇、平菇种植产业。
截至目前,大棚已建成投产。仅2个月时间,4座大棚的香菇、平菇销售收入就达到了8万元,预计年底实现总收入35万元,村民务工收入人均增加800元。
建章立制树新风
步入王璧村党群服务中心,“乡贤工作室”几个大字煞是醒目。
走进工作室内,墙壁上挂满了乡贤人物简介,这是支村“两委”的“智囊团”。桌上,新出版的《王璧村志》《乡贤化解矛盾纠纷台账》《王璧村村规民约》整齐摆放,这是乡贤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信得过。乡贤德高望重、垂范一方,是乡村治理中不可多得的德治资源。”李波介绍说。
乡贤不是谁都能当。“在乡贤选树之初,支村两委经过反复讨论,确立了政治素质强、道德修养高、群众口碑好、心系家乡情四个硬性条件。选出的乡贤,都是村里有名望的能人,有的是退休教师,有的是在职机关干部……他们结合自身阅历和资源,为家乡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成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参谋助手。”李波说。
巧借乡贤合力,助推乡村振兴。该村发挥乡贤作用,打好“邻里牌”“乡愁牌”“亲情牌”,利用“乡贤+”资源优势,聚焦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文化建设等方面,用家乡人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带富乡村。
讲法理、讲道理、讲情理,乡贤不是应付差事“和稀泥”,而是出点子、想法子、谋路子。
王璧村每月定期召开乡贤议事会,为全村党建、乡村治理等大事出思路、想办法、提措施;开展“请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等主题活动,帮助村里产业发展聚资源、筹资金、跑市场;发挥乡贤“人熟、事熟、理熟”的优势,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邻里之间有了小矛盾、小摩擦、小纠纷,都爱找乡贤唠一唠;组织善行义举公益活动,开展扶贫济困慈善帮扶活动……近年来,乡贤共参与村级决策12次,提出建议15条,化解纠纷7起,且积极开展法律法规等讲解宣传活动,确保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不出乡。
进得了家门,坐得下板凳,拉得上家常,建立起感情,借助乡贤贴近群众的优势,王璧村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蔚然成风。
乡风淳,新风清。王璧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被评选为全市“四星级文明实践站”,该村被县委、县政府评选为“模范村”。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