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早上天刚麻麻亮,武乡县大有乡苑家垴村村民苑贵清便起了床,查看拖拉机、旋耕机,添加机油,加固螺丝……草草吃过早饭,提上水壶,带上午饭,便驾驶着那辆东方红750型拖拉机驶向了原野。
今年52岁的苑贵清是土生土长的苑家垴村人,初中毕业后,回村跟着父亲开始种地,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随着结婚、生子,特别是孩子入学后,生活变得拮据起来。
“那时真的太难了,开始是孩子的奶粉钱,后来是孩子的上学费用,都曾让我一夜一夜无法入睡。”回忆起当初的困难,时至今日苑贵清仍是唏嘘不已,“全家6口人,除去两个孩子,父母和我们夫妻俩整天忙得脚不沾地,20多亩地,一年到头也只能是个肚里饱,根本不敢有个大事小情,偶尔感冒都能让我懊悔好几天。”
穷则变,变则通。贫穷的生活激发了苑贵清的无穷斗志,他开始不再满足于那20多亩薄田,2005年借钱购买了一辆小型拖拉机。
“当时想,父母一天老是一天,地里的农活不能再靠人拉肩挑了,购买拖拉机可以降低劳动强度。”苑贵清回忆道,“但主要是想凭借拖拉机在村里跑跑运输,挣些钱。”
“不成想,运输跑得不多,地却耕得不少。”苑家垴村人都记得,就在那年春天,苑家垴村的耕地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小型拖拉机。从最初乡亲给加些油帮忙耕地,到耕一亩地收取8元、10元,再到一亩地收取40元。在辛苦奔忙间,苑贵清完成了他最原始的积累,2010年购置了东方红750型拖拉机、旋耕机,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门为村民提供机耕、机播服务。
苑贵清驾驶着大型拖拉机在田地里驰骋,所过之处,泥土翻滚,不到30分钟便耕了两亩多地。
“我家的这两亩地以前全靠牛耕人种,一人一牛得一上午才能耕完,刚刚苑师傅驾驶着拖拉机,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苑家垴村村民苑小虎感慨道。
随着机械化种植越来越普及,农户对农机耕种需求增加,去年,苑贵清在原农机专业合社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新阳农机服务有限公司,先后投资40多万元,陆续添置了播种机、收割机、深松机、秸秆粉碎机、深翻犁等农机具20多套件,围绕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为村民提供“保姆式”“订单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从2020年开始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至今已5年了,托管面积逐年增加,今年超过了700亩。”苑贵清说,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深耕、旋耕、播种、植保、中耕锄草、机收、秸秆还田等,“以前种地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现在机械化作业,成本低、效率高,节省人力,农机应用很受老百姓欢迎。”
“你看,这周围的地,都是我耕的,再有一周时间就开始播种了。”说话间已到中午,苑贵清取出午餐,倒了杯开水,满脸自豪地说,“目前已经耕了600多亩地,多亏了这台‘铁牛’,让春耕效率提升了许多。”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年来,武乡县积极整合各类农机资源,共享农机人才、机具资源,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具推广为纽带,全面推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全县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3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42万亩的83.33%,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提供了武乡方案。
农机“奋蹄”提效率,农业发展添活力。有了农机的加持,一双双无形的“科技之手”,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一幅生机勃勃的“科技”农耕画卷在武乡的山水田园间铺呈开来。
(特约记者 赵海鹏)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宋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