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业务热线:0355—2024581 免费发布信息QQ:646177518
 
首页 长治新闻 县区新闻 山西新闻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我的光影故事2024丨从这里,“中国造”扬帆远航

  • 来源:新华网
  • 发布时间:2024-12-30

岁末,在江苏南通启东的中远海运海工码头,一艘即将交付的新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被夕阳镀上一层金色。这艘被誉为“海上移动炼油厂”的巨轮甲板面积接近3个足球场大小,排水量相当于5到6艘航母。

沿着长江江岸线望去,高耸的龙门吊、起重机忙碌运转,一艘艘各类用途的海洋巨轮在港口船坞内建造正酣,新制船舶的汽笛声不时响起。

  

南通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启东中远海运海工码头(12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作为一名南通当地的新闻从业者,我一次又一次驾车往返250多公里来到海岸线边,见证并记录南通船舶、海工产业的多个重要节点。

有时船舶在日出时分出海航行,我必须提前一天驱车赶到,早早在码头守候;遇到天公不作美,我便多去几次,直到拍到满意的照片;为了体现巨轮施工和出海的气势,我经常使用无人机在迷人的“蓝调时刻”进行拍摄……我的“拍船”经验随着往返码头的次数逐渐增加。

在这里,我国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NGUYA FLNG”轮顺利出江,亚洲首制风电运维母船“至臻100”“至诚60”投入运营,全球最大舱容LNG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鲟”正式交付……一艘艘现代化巨轮远航世界各地,彰显我国船舶、海工制造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我国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NGUYA FLNG”轮行驶在长江南通段(12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当日,“NGUYA FLNG”轮从南通开发区顺利拖航出江,前往浙江舟山进行上部模块安装、集成和调试。

亚洲首制风电运维母船“至臻100”“至诚60”在江苏启东命名交付(8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

上海振华重工建造的全球最大舱容、国内首艘15000立方米舱容LNG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鲟”轮在振华启东海工顺利交船(9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上海振华重工为中交二航局建造的世界最大打桩船“二航长青”在振华启东海工顺利出坞(11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

上海振华重工为中交二航局建造的5500吨国内最大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二航卓越”(9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9月26日,“二航卓越”在振华启东海工顺利交付,我国大型桥梁及海上风电建设领域再添核心装备。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位于长江入海口北翼的南通,集长江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是发展船舶海工产业的天然港湾。南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规划工业园区,完善产业布局,吸引中远海运、振华重工等300多家船舶海工企业在此落户,船舶制造、海工装备制造规模分别占全国的1/10和1/4。

南通市崇川区船舶海工产业带(5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南通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海工船舶企业厂区灯火通明(12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超大型集装箱船“东方葡萄牙”轮通过苏通长江大桥,前往相关海域试航(8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

从“制造”向“智造”,科技创新赋能高端智能制造是南通船舶、海工企业蓬勃向上的发展密码。南通打造船舶海工协同创新联合体、稳定配套联合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多次实现“全球首创”,走出了一条从修船、造船到全链条高端化发展的产业升级之路。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车间”的人工弯板机器人生产线(10月25日摄)。

南通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为丹麦船东定制的全新一代先进自升式风电安装船首制船N1063顺利下水(1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

南通振华重装建造的华夏金租5000吨自航式全回转起重船“华夏鲲鹏01”开始3500吨吊重试验(7月14日摄)。

巨轮致远,始于匠心。每次走进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带采访,这里船舶海工企业的探索超越精神、建造者的工匠精神都令我感动不已。从南通沿江岸线各个船厂码头驶向世界各地的钢铁巨轮,不仅代表了我国先进的工业制造水平,也是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工匠精神的具象化体现。

工人在南通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寰宇东方国际集装箱(启东)有限公司部装车间进行后框铰链相关工序焊接(12月16日摄)。

工人在南通市崇川区船舶海工产业带一家企业生产车间忙碌(10月25日摄)。

工人在南通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中集太平洋海工厂区加工液罐(10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在采访报道工作中,我认识了今年48岁、就职于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工与新能源研发中心的黄剑。黄剑和团队成员参与了近20个重大项目的研发建造,屡次攻克技术难关。

2009年,他参与世界首艘圆筒形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希望1号”的电气设计,他和团队伙伴们日夜攻关,研究出最优化的配电系统。“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他担任中铁建港航局自升式风电安装船技术经理,带领团队推进精细化建模,改进优化设计方案,项目设计建造周期仅16.5个月,创下新的“中国速度”。

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黄剑的秘诀就是不断学习。他说:“每次看到一个个大国重器、世界最大、全球首制从长江口驶向蔚蓝大海,一种自豪感就油然而生”。2024年,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黄剑在新型风电运维母船上进行电气系统调试(12月27日摄)。

在南通中远海运船务海洋工程博物馆,黄剑(左二)在介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希望”系列首个半潜式圆筒型深海钻井平台(12月27日摄)。

一艘艘巨轮从长江入海口驶出,激荡着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澎湃活力。新的一年,我将继续追光逐影,记录更多“中国造”巨轮从万里长江入海口驶向远方。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1. 2024·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丨瞄准主攻方向 打造特色优势产业——西部高质量发展扫描
  2. 我的光影故事2024丨从这里,“中国造”扬帆远航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
  • “晋”彩纷呈的这一年
  • 第十九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
  • 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
  • 山河为卷绘振兴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
    长治日报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晋新网 14103011号 晋ICP备10005172号 晋公网安备14040202000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