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业务热线:0355—2024581 免费发布信息QQ:646177518
 
首页 长治新闻 县区新闻 山西新闻  
 
 
 
首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两优一先”风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两优一先”风采】双手捧出腊梅香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农民毕腊英

“党给了我多大的荣誉呀,我才做了一点啥。”发着浓浓的乡音,年近花甲的她笑着摆起了手。眼前的手,是一双粗糙的普通农妇的手,而就是这双手却写下非凡故事,捧出沁润无数心灵的芬芳。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扶贫贡献奖,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她,就是刚刚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农民毕腊英。

 

一点一滴助学子

女承父志践初心

 

“总共捐了多少,她自己没算过。有人做过统计,从1986年至今,他们父女俩累计捐资超过40多万元,奖励和资助的教师学生超过了1000人。”伯方村村委会主任焦书钢对记者说。

“父亲走了,但咱说下的话不能不算数。”提起自己捐资助学的初衷,毕腊英说最初正是来源于对父亲毕生才遗志的继承。

毕生才,山西省劳动模范,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上世纪80年代,他磨粉喂猪、克勤克俭,成为村里的“万元户”。“从小吃了没文化的亏,对助学充满热忱”的毕生才没有盖新房、买彩电、换家具,而是把省吃俭用的钱无偿资助了25名贫困大学生。然而,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的夙愿未了,1992年,毕生才却因车祸撒手人寰。

父亲没留下遗言。悲痛中,作为独生女的毕腊英选择了兑现父亲的承诺,来作为对父亲的最好告慰方式:她毅然决然用家中全部积蓄和刚刚卖猪所得的11250元在父亲资助的学校里设立“毕生才教育基金会”。紧接着,她又将父亲遇难的补偿费款1万元捐给了村里的学校,并设立“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每年拿出5000元奖励师生。

1997年,她与8名失学儿童结成帮扶对子;2001年到2010年,她办起幼儿园,普通孩子每月只交10元钱,将近一半的困难家庭孩子全免费;2003年,她在市妇联“护苗成才”活动中资助10名失学儿童;2007年,她为“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注资1.6万元;2009年,她在寺庄中学设立“助学基金”,每年帮助8名学生;2013年、2014年,她再次为“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注资1.3万元;今年3月,她又把自己获“高平市道德模范”所得的1万元奖励全部捐给当地教师奖励基金……30多年来,毕腊英捐资助教矢志不渝,却始终拒绝与受助学生见面,她说:“我不愿让孩子们有负担。我做这个事儿,从来没想过要任何回报。”

 

一勺一瓢舀大爱

勤俭奉献树家风

 

“她捐的不是钱,是一滴滴血汗。”挑起父亲的重担,直至2017年,毕腊英一直干着磨粉喂猪的行当。村民们都知道,“她的钱是一勺一瓢舀出来的,一点一滴‘抠’出来的”。

“早上四五点起床喂猪,喂完猪倒缸,倒完缸掰渣粉,掰了粉再烘干就中午了。午饭后,接着磨粉准备饲料,然后去收玉米卖淀粉。忙完一般也就到晚上11点了。”说起那些养猪的岁月,毕腊英说,“辛苦是真辛苦,但是一想到能多捐点钱给孩子们,心里就很知足。”

有人替她算过,那时她的猪场有100多头猪,每天大约要磨300公斤玉米,给猪喂食至少要来回舀7000多瓢。所有的活儿她都是自己干,挣下的钱无私捐,而自己和家人却舍不得多花一分。

“打记事起,我妈就总对我们说姥爷讲的话:咱家的房子、地都是党给咱分的,过日子不能有一分一毫浪费,要给国家作贡献哩。”在毕腊英的二女儿毕欢的记忆里,母亲“抠”得近乎苛刻,“记得妈妈第一次去北京开会,我和姐姐想让她买点香蕉尝尝。可回来时,除了荣誉证书和会议资料,什么也没有。她说香蕉太贵,不如省下钱给上不起学的孩子买本书……”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耳濡目染下,毕腊英的两个女儿都选择了教书育人的事业,遇到困难家庭,她们会抢在妈妈前面解囊相助。现如今,毕腊英担负起了抚育第三代的责任,小孙子10岁生日时,她给孩子写了这样一封信:“现在的条件虽然好了,可是勤劳节俭的美德永远也不会过时……从小养成好习惯,生活上要能吃苦、肯吃苦,和同学相处的时候要能吃亏、肯吃亏,勤奋学习,多做好事,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撇一捺写人生

鞠躬尽瘁履使命

 

“我在天安门广场上亲耳听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那场面、那声音真叫人热血沸腾。”这几天,参加完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毕腊英每天都要和大伙儿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毕腊英参加过十余次全国重要会议和表彰,她总是第一时间把党中央的声音和国家的好政策传播给乡亲。

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她积极履行职责,建言献策。黄梨振兴、农村污水处理、寄宿制小学建设、加强秸秆综合应用……一项项建议落地成为惠民的硕果。作为一名有着2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毕腊英坚定地扛起自己的使命担当。2017年,她带头响应环保的号召,主动关闭了父女两代经营30多年的猪场。

虽然没有了猪场这一主要经济来源,但毕腊英捐资助学的脚步却没有停歇。毕腊英两口子一年种地打工收入2万多元,每年拿出1/3投入助学助教基金。不仅如此,她还用卖猪所得为村里小学建起了道德建设书屋。没有了经营猪场的繁忙,一有时间她便去学校打扫卫生,照看孩子,做思想辅导,当上了学校的志愿者。

毕腊英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根据她的事迹创作的上党梆子现代戏《深山腊梅》让一位位观众泪洒剧场;高平市围绕她推出的党课《要做就做毕腊英式的共产党员》,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十佳精品党课”,感召了无数共产党员。“她的人性和品格闪闪发光,让我充满感佩。我要永远向她学习,做她那样的人。”伯方村刚入党的党员毕小玲说。

“我年纪大了,但论干活我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毕腊英笑着,那双粗糙的手再次有力地攥紧了拳头,“再难我也要把助学的事情做下去,把党交给咱的使命和责任完成好、尽到底。”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赵孝蕾]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屋檐上的文脉
  • 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 网络中国节·七夕
  • 能源强国·“碳”路先行
  •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长治日报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晋新网 14103011号 晋ICP备10005172号 晋公网安备14040202000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