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黄爱斌。
本报记者 韦婧 通讯员 杨陈毅
黄爱斌是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钳工组长。他从一名技校毕业的普通技工成为了钳焊领域的一把好手。今年,黄爱斌被授予了“山西省劳动模范”的称号。
立足岗位 奋进成才
成长之路,是一条漫长的艰辛路。自2004年入职以来,黄爱斌一直从事型号产品的生产制造、总装总调等工作,扎根钳工岗位20余年,在实践中不断锤炼,一步步成长为高级技师。
2011年,一批已交付的产品因焊缝撕裂需要返修。面对焊后变形的技术难题,担任班组长的黄爱斌一时间感到手足无措。这件事也让他深深感受到了一名班组带头人肩上的责任与压力。他意识到:仅靠现有的钳工知识,是无法满足现阶段生产工作需要的。
为了高质量完成生产任务,黄爱斌力求在专业技能上有所精进。他购置了大量专业书籍,一有空余时间便认真苦读,常常学习到深夜。不到1年的时间,薄板结构件产品的焊接操作要领、焊接参数、焊后变形控制……一项项知识要点,黄爱斌全都熟记于心。
同时,黄爱斌还结合自己多年的钳焊操作经验,编制了作业指导书。“心要静、腕用力、眼看准”“压槌头、三分校、七分敲”……他用心总结的这些薄壁件的校形要诀,不仅促使他形成了自己的绝技绝招,还帮助同事们提升了技能水平。
刻苦钻研 超越自我
在产品研制阶段,图纸设计与实际装配有差异、工艺设计与实际操作存在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保证产品顺利交付,黄爱斌在技术攻关上下了一番苦功夫。
在一个产品油箱顶侧板的焊接过程中,黄爱斌发现产品收缩变形较大,既影响整体质量,又增加了校形工作量。他结合所学知识及经验,提出了采用分段焊、分布焊的方式,并增加T字形顶板加强筋,解决了变形问题,同时节省了1000多个工时,直接创造经济价值11余万元。
堵盖是典型零件,压制成形后,与工装贴合较为紧密,不易取出。传统的撬取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还极易损坏产品。为攻克这个技术难关,黄爱斌反复试验,摸索最佳工艺方法。经过严谨的测量,他在工装下方开孔处放置了8根弹簧,利用敲击震动作用和弹簧向上的压力,轻松取出堵盖。这一改进方法将工时缩短了一半,提高堵盖出模率200%。
倾心传承 团队共进
黄爱斌自己的技能水平提高后,把生产经验和操作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班组成员。在他的影响下,班组形成了“人人爱学习、个个当标兵”的良好氛围,生产效率也大为提升。
除了生产现场,“黄爱斌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他待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凭借多年练就的过硬技能,黄爱斌在繁重的生产任务面前持续创新,不断改进工艺、革新样板模具,带领班组实施精益生产方式,合理分解工序流程,细化量化当天任务,实现流水线作业。
这些年,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黄爱斌带领班组持之以恒对工艺工装进行升级改造,成功实施工艺攻关和工装改进30余项。有了他的“传帮带”,徒弟们在各大赛场上纷纷取得优异成绩,其中1人获“航天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三晋技术能手”称号、2人获“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称号。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