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五九第三天,天气依然寒冷,记者来到定襄县季庄镇邱村的智能温室大棚。大棚上“党建引领、科技赋能、集体增收”的字十分亮眼。走进大棚,暖意融融,比人还高出一头多的西红柿藤秧整齐排列着;产品区,多汁饱满、红彤彤的西红柿已被分拣、装箱。
“第一年种植西红柿,我们试种了5亩地。从去年8月到今年1月已经成熟了两茬,每亩每茬产2万斤。收入十分可观。”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艳军介绍说。
“不用出远门,干一天活可以挣150元……”村民杨官文笑呵呵地说,以前为了多一些收入,在外面打零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现在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生活多了欢声笑语……
近年来,邱村一手推出本地“双薯”,一手引进特色农业,积极建设深加工车间,逐步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了15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占比67.6%以上。”于艳军说话的底气在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这是季庄镇“一村一策”的鲜活故事。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于季庄镇而言,南依滹沱河,五台山机场、雄新高铁定襄北站都设在镇域之内,距离定襄北高速口20分钟左右车程,地理禀赋让这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一村一策”精准发力,为10个村的集体经济“强筋壮骨”,让每个村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
南林木村红薯仓储窖项目也是季庄镇“一村一策”布局中的“一员”。“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实施红薯种植销售深加工“一条龙”,实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走进深6米的南林木村红薯仓储窖,一个个紫红色的红薯在温暖的灯光下格外诱人。据说,这里的24间房子,可以“住”进50万斤红薯。
“红薯仓储窖可以保鲜,延长红薯销售时间,提升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南林木村党支部书记岳文生说,近年来,南林木村向“实”发力,建设光伏发电并投入使用、实施红薯种植销售深加工一条龙项目、新建红薯销售深加工基地和红薯仓储窖、成立南林木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和兴林牧业养猪公司……“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农民增收100余万元。”岳文生说。
“‘一村一策’合纵连横,打开了乡村‘自我造血’功能,为各村的高质量发展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定襄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季庄镇党委书记王政如是说。
党的二十大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集结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重任在肩、时不我待。王政说:“持续发展‘一村一策’,要‘品牌’‘品位’两手抓。今后我们要在科学规划上狠下功夫,为每个村找到真正适合的发展项目、模式,吸引要素资源向优势特色产业集聚用力。”
“一村一策”作为今年的主发力点,后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俊彦告诉记者,结合自己的从医经历,后营村申请成立了山西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后营劳务有限公司。“我们将重点发展中医理疗,大力开展培训,拓宽村民就业增收渠道,让‘一村一策’叩开幸福门,让老百姓收获满满。”
采访临近尾声,记者一行来到未来雄忻高铁定襄北站的所在地。“当雄忻高铁定襄北站穿镇而过,季庄镇也会搭上高铁一路飞奔。”王政兴奋地说,“我们要借助区位优势,锻长板、补短板、谋长远,系统谋划乡村旅游,多方位发展‘民宿+’‘旅游+’业态,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此时,冬日的夕阳为这片大地涂抹了一层温煦的光。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