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业务热线:0355—2024581 免费发布信息QQ:646177518
 
首页 长治新闻 县区新闻 山西新闻  
 
 
 
首页 > 新闻 > 山西新闻

万千气象看中国|汾河两岸景色新

  • 来源:黄河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4-04-28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孙宇佳)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润泽三晋,造福一方。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让汾河“一泓清水入黄河”是山西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核心任务,从“有河无水、有水皆污”,到如今水草丰美、水质清澈,汾河,作为山西最大的河流,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山西汾河太原晋阳桥段。钱龙 摄

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以其日益改善的自然生态环境赢得了“绿城”的美誉。在这座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汾河的作用不可或缺。

汾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它的健康与丰美直接关系到太原乃至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汾河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河。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汾河曾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过度的开发利用、不合理的排放和缺乏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使得汾河水环境质量一度下降,生态系统受损。

在产业和生态倒逼下,太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治污疏浚、修复生态,在持续治理之下,汾河流域太原段的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营造出“山环水抱、岸绿水清、景致协调、人水相亲”的美丽环境。如今,汾河景区绿地面积约8.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蓄水总量约3000万立方米,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III类标准以上,白鹭、斑嘴鸭等百余种鸟类择地而栖,昔日大河风光重现眼前。

图为山西汾河太原晋阳桥段夜景。钱龙 摄

除生态治理之外,太原还在汾河太原段两岸建造起一系列人文景观。几百年前,明代诗人张颐用“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来赞美汾河,如今的汾河景区将汾河晚渡、双塔凌霄、西山叠翠等“古晋阳八景”重新塑造,以此来追忆汾水往昔,品味三晋风采。去年10月,以金末元初太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为核心要素进行创意设计的汾河景区四期景点雁丘园开园,其园区规划集聚历史与时代交融的人文情怀,各种景观要素有机组合,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如画风景。

图为临汾汾河文化生态景区夜景。钱龙 摄

临汾汾河文化生态景区坐落于汾水之滨,全长17公里,水域面积389万平方米,陆地面积67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00万平方米。在这里,一路一风景,一步一陶然,大小景点星罗棋布,形成了“一河五湖十园十八景”的布局。两千多年前,古人写下“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诗句来赞美汾河,如今,诗句中描绘出场景在临汾汾河文化生态景区成为现实。

在璀璨耀眼的光影下,位于汾河岸边的萱楼流光溢彩、金碧辉煌,与泛着微波的汾河相映成趣。“该怎么描述?波光粼粼、古典华美?只有亲眼见到才能明白,这是一种用语言都描述不了的美。”网络博主“@开水族馆的生物男”说。在“@学霸课长”的无人机镜头下,景区的彩虹桥横跨汾河而立,时代特色显著的中式建筑宛如名家笔下的琉璃画卷。

图为临汾汾河文化生态景区萱楼。@韩如柒 摄

近年来,为更好地打造“城市会客厅”,临汾围绕汾河持续开展汾河治理修复,拆除违章建筑40万平方米,建设滨河公路;治理面积10.6平方公里,治理长度17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上升16个百分点,达到42%,加快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目标,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

汾河文化生态景区的建设,有力地拉动了两岸生态带、文化带、经济带、城镇带、产业带的建设。景区的发展,对于提升临汾市的城市品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景区的发展思路,正是临汾市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

作为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流淌千年,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也孕育出了灿若繁星的三晋文明。一水中分、万物并秀,今日之汾河依然美丽动人。

 

(来源:黄河新闻网)

[编辑:赵孝蕾]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1. 山西:线上平台带来的采购变革
  2. 90%回收利用 报废车拆出新前景
  3. 凝聚改革共识 勇担时代使命
  4. 我省各地立足特色优势 做强做大“特优”养殖产业
  5. 文物里的国潮 | 孙悟空面塑作品亮相山西太原
  6.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我省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让数据活起来 用起来
  7. 阳泉高新区:崛起“数智”产业新高地
  8. “天命人”快来!领取限量通关文牒
  9. 电力护航“月饼之乡”传统手艺蝶变新生
  10. 山西古建 中国审美 世界惊艳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屋檐上的文脉
  • 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 网络中国节·七夕
  • 能源强国·“碳”路先行
  •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长治日报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晋新网 14103011号 晋ICP备10005172号 晋公网安备14040202000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