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宇红报道: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近年来,向着“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奋力奔跑的长治,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创新地下水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和水平,全流域推进河湖生态修复,成功申报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为坚决守好“华北水塔”筑牢多重安全屏障。
我市地跨海河、黄河两大流域,拥有“一湖两河三泉”丰富水源,素有“华北水塔”之称。一湖指漳泽湖,两河指浊漳河和沁河,三泉指辛安泉、洪山泉、霍泉。其中浊漳河被称作长治的“母亲河”,辛安泉是山西省第二大岩溶泉,是我市城市生活、工业及农村生活供水的主要来源,被誉为长治的“生命泉”。2018年7月1日,我市获准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制定的首部实体性法规——《长治市辛安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辛安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供了可操作的法律依据。2021年5月,《沁河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作为我市第一部涉及流域综合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经省人大批准通过,为沁河流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活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政策依据。
深入开展节水控水行动。突出“三条红线”管控,我市编制印发《国家节水行动长治市实施细则》,大力开展地下水压采和取用水专项整治行动,广泛深入宣传节水知识,襄垣、上党、平顺、潞城、潞州5个县区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多年来,全市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降幅等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水资源管理工作稳居全省前列。
为实现“让河流流动起来,把湖泊恢复起来”的美好愿景,我市以浊漳河、沁河为重点,实施了一批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27.7平方公里。2019年以来,通过实施辛安泉域集中出露带重点保护区治理保护等工程,每年可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078.02万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泉域的水生态环境。2021年3月,《长治市漳泽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2020-2035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通过,目前正在积极推动规划项目落地落实。
河湖管理“有力有为”。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河湖长+检察长+河湖警长+护河员”模式进行河湖日常管护,并建立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堤防安全包保责任制,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还河湖以自然底色,从源头加强了以“一湖两河三泉”(漳泽湖、浊漳河、沁河、辛安泉、霍泉、洪山泉)为主体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据介绍,2022年,我市将统筹推进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改革,重塑全市治水兴水体系。以河湖长制、项目建设、治水监管为有力抓手,扎实推进节水控水、民生水利、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坚决守好“华北水塔”,为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提供坚强的水支撑、水保障。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宋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