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招引、省校合作辟出新路径,再度吹响揽才“集结号”——
我市打造人才工作“四梁八柱”
本报讯记者王晓红报道:成立深化省校合作中心、组建人才集团、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深化省校合作开展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推动深化省校合作提质增效,着力构筑以“人财物网”为主导的“四梁八柱”人才工作体系,全力破解人才“引、育、留、用”难题,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建强“两个队伍”,破解引才机构不强难题。随着深化省校合作的深入推进,一方面,市县人才工作机构弱化、力量不足,不能有效承接“12大基地”建设需求;另一方面,人才工作单纯靠政府推动,市场主体介入不够,校地合作缺乏统一的市场化供需对接平台,严重制约工作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我市结合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后半篇文章”,市县两级在全省率先成立深化省校合作中心,新增人才工作者编制67个,充实了人才工作力量,实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职能、有人员、有场所“五有”目标,实现了深化省校合作工作机构实体化运行。组建长治市人才集团,不断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人才服务管理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全市人才统一政策、统一招聘、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四统一”工作格局,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更好地服务人才、服务企事业单位、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拓宽“两个渠道”,破解育才投入不足难题。近年来,市县两级财政逐步加大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投入,但与周边地市和先进地区相比,全市人才工作经费投入还有较大差距,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政策优惠度、吸引力还不强。为此,我市成立长治人才发展基金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基金会公益职能,不断拓宽“12大基地”建设资金保障渠道,对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进行扶持,对有意到我市工作的在校大学生,通过设立高校奖学金方式给予奖励,对落地我市的高校科研延伸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智库合作项目提供资助。出台人才硬核政策,对照周边地区标准,坚持就高不就低,从住房、创业、科研、股权激励、子女入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机制,创新引才方式方法,实施“太行英才计划”,推行“太行英才卡”,畅通引才绿色通道,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更多更优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切实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成就感,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集聚更多优秀人才。
打造“两个平台”,破解留才环境不优难题。随着人才对发展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还存在支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干事创业的平台优势不强、动能不足,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的设施条件普遍标准不高、服务不优,尤其缺少高端专家公寓和相关优质配套服务。基于此,我市通过打造省级以上人力资源产业园,把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创新、科技服务能力协同创新、文化宜居环境扩展创新作为着力点,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集群,建成产业互补、创新联动、人才集聚的多功能示范园区,为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蓄势赋能。加快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高端专家、人才公寓,引入专业服务团队,以市场化手段,对全市人才公寓统一运营、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安居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才安居需求。
构建“两个网络”,破解用才效能不高难题。深化省校合作实施以来,全市已与省内外100多所高校达成近500项合作成果,12个深化省校合作项目列入2022年省级重点工程,但一大批合作协议、合作成果还未落地,深化省校合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效应未充分释放,“12大基地”建设牵头单位、参加单位职能作用发挥不够,还未形成强大工作合力。针对这一问题,我市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发展工作联盟机制,常态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开展合作交流,组织到高校开展“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引进推介活动,持续开展“企业家进校园、党政正职访名校”,办好“百名院校长、百名博士进长治”、长治籍优秀人才座谈,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专家长治行,发挥高端人才智力优势,为区域发展把脉、为企业发展问诊。建立深化省校合作专项考核机制,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基地建设、项目落地、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细化考核内容,创新考核方式,强化结果运用,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常态长效考核机制,推动全市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共享、互利共赢。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