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牛惠报道:一条条农村公路修到了村头,通到了乡亲们的家门口;集中供水、取暖、垃圾处理设施惠及家家户户;依托物流点站,不出村就可以收发快递……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互补协调发展更加强劲,乡村振兴更具活力。
我市把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放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大局中谋划,有序推进交通运输、电商物流、城乡供水、集中供暖、垃圾处理等“五网”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推动城乡一体化集中供热,建设以城带乡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以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建设。
完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我市充分研判群众生活、产业发展需要,持续推进“以国省干线为主干、县乡公路为分支、村村通公路为脉络”的全域交通体系贯通与升级,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超12416公里,其中农村公路超10732公里,基本建成内通外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此外,因地制宜开展长子县青尖椒产业核心区农村公路63公里、田间道路32公里改造提升,平顺县太行天路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升级等工程,以交通设施完善撬动经济发展杠杆,实现“修一条公路、活一带经济、兴一地产业、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目标。
全市12个县区还依托已建成的县、乡、村三级物流点站,搭建起快递、邮政、电商“三站合一”的农特产品收购和运输网络,一条条便捷畅通的农村道路成为服务乡村百姓、发展特色产业、承载致富梦想的“绿色通衢”。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暖、垃圾处理事关百姓生活,直接关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我市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小型工程标准化建设,按照“能大则大、能延则延、能并则并”的思路,凡是能够纳入城镇管网延伸或区域规模化供水工程供水范围的村庄,全部纳入县级供水企业统一的服务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全市农村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牢牢把握“确保群众温暖过冬”的中心任务,结合各县区资源禀赋、城乡规划、热源供应条件等实际,我市充分考虑农户意愿,按照“宜热则热、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的原则,以村为单位推广适宜的供暖模式。县城建成区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平原地区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山区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坚持集中整治和持续整治相结合,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我市积极宣传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四分法”等减量化、资源化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各县区均已基本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的行政村比例达到99.5%,自然村比例达到98.9%。
随着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我市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差距逐步缩小,在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也为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支撑。我市将牢牢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方向,持续在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上下功夫,为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营造良好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