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历代人充满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我接触唐诗的时间比较晚,那是20世纪70年代,我在陕西老家的小学读二年级。某天上午10点多,老师带着我们读了我人生中学会的第一首唐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老师讲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一句时特别强调,“‘流’的上半部分有一点别忘了,‘开荒’的‘荒’是没有这一点的”。彼时,大家可能字都没认全,但诗中描绘的景象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最终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唐诗也从爱好变成了我职业的一部分。回首往事,唐诗给了我许多宝贵财富,让我在困境中能看到希望,在平顺时能反省自己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常常提醒我要适当慢下来,不要忘记人生的诗意。
今天的人们是否还需要古诗词?我觉得还是非常需要的。举个例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朋友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产生了焦虑不安的情绪。在此背景下,阅读古诗词不仅可以帮我们打发时间,也能够慰藉、鼓舞我们的精神。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王勃的经典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前面写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达的是一种朋友离散,各自漂泊的不舍,但最后诗人的落点依然是:不管怎样,你只要想到远方还有朋友懂你理解你,你就会感到心胸开阔。
再比方说《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所以才有“多歧路,今安在”这样的疑问。但我们知道,李白最后的回答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在《将进酒》中,李白写“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过得这么快,即便如李白也会感到焦虑,可是他接下来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在大学课堂上,我按照知识体系系统地给学生们讲唐诗。面对电视观众时,我就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于电视表达的知识集中地释放给观众。近期,我又和许多学界同仁一起参与了抖音、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书局、字节跳动公益共同发起的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项目,利用短视频跟大家分享唐诗之美。借助短视频,喜好诗歌的人有了交流学习的机会,平时对古诗词接触较少的人,或许也会因此走近诗意。虽然每条视频不长,但能在两三分钟的时间里让大家繁忙的生活静下来,也是十分可贵的。短视频传播要求内容简短且高度凝练,同时要求切中要害。这并不容易,既考验我们对诗词的理解,也对我们凝练语言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但正如唐朝诗人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初用“推”后改为“敲”一样,这种精益求精的内容往往在传播上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目前来看,利用短视频传播古诗词还是很受大家喜爱的。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作者:康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2022年06月22日13版)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赵孝蕾]
|